迎接社十二大 | 九三学社的诞生与发展历程

 文章来源: 团结报 作者: 时间: 2022-12-14 15:41:28 

图片

《团结报》2022年11月24日第05版

抗战时期,一群关心时局的知识分子在山城重庆组织了一个座谈会。谁也不曾料想到,这个座谈会后来顺遂历史潮流,汇流成川,积壤成丘,发展为中国八大民主党派之一,成长为一个政治上成熟、组织上健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作用日益彰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九三学社。

创建与主张

九三学社诞生时,面对的是一个饱经战乱、灾难深重、百废待兴的旧中国。

1944年下半年,许德珩、褚辅成、张西曼等一批文化、教育和科技界人士,出于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在重庆发起组织民主科学座谈会,以期促进民主和团结抗战。

1945年9月3日,为了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民主科学座谈会召开扩大会议,与会同志一致同意以这个特殊的日子命名,正式成立九三座谈会。1946年1月6日,九三座谈会举行会议声援出席政治协商会议各代表,并决定筹组九三学社。

图片

九三学社成立大会召开地——重庆青年大厦外景。

经过约4个月时间的积极筹备,1946年5月4日,九三学社在重庆召开了成立大会,通过了《九三学社缘起》《成立宣言》《基本主张》《对时局主张》等几个文件,宣示“民主与科学之要求,实较前迫切,本社同人,愿本‘五四’的精神,为民主与科学之实现而努力,始终不懈”。九三学社坚持“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的基本精神,为民主与科学而奋斗,反对国民党的官僚政治和内战政策,争取和平、民主,建立新的经济制度,谋求发展科技和普及教育等,这同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最低纲领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同中国共产党在战后提出的“和平、民主、团结、建国”方针的精神是一致的。此后,九三学社作为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汇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浩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洪流。

参与建立新中国

在国民党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国内战的时期,九三学社坚决同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不承认国民党召开的“国大”及其“宪法”,积极参加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

在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并且取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九三学社社员不顾国统区的白色恐怖和镇压、迫害,联合当地民主力量,共同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

从1947年下半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民党统治的崩溃指日可待。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简称“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各民主党派纷纷响应,九三学社当即起草了一个拥护中共中央“五一口号”的代电。由于身处国统区,当时还不便公开响应,直到北平和平解放前夕,于1949年1月26日,九三学社在北平发表宣言,拥护中共“五一口号”暨毛泽东八项主张,以全社名义公开响应中共“五一口号”。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中南海勤政殿开幕,许德珩参加了会议,并担任了筹备会常委会下设的6个工作小组第三组(起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副组长。6月19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最后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单位及其代表名额的规定》,九三学社被正式确认为中国民主党派,为参加新政协的45个单位之一。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胜利召开。九三学社推选许德珩、潘菽、黎锦熙、袁翰青、吴藻溪为正式代表,叶丁易为候补代表;后因潘菽出访苏联,推选薛愚代替潘菽出席会议。以其他各界代表身份出席会议的九三学社成员还有:梁希、茅以升、严济慈、涂长望、陈鹤琴、孙荪荃、潘震亚、侯外庐、樊弘、张雪岩、王之相、卢于道、谢家荣等。

参加新政协,标志着九三学社作为一个民主党派,其革命历史被社会所公认;使九三学社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为九三学社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

携手建设新中国

从1949年底到1950年初,各民主党派相继召开了各自的全国大会,总结历史经验,修改章程,公开宣布一致拥护新民主主义和《共同纲领》,决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至此,各民主党派都完成了向新民主主义政党的转变,同中国共产党建立起新型的亲密合作关系。

1950年3月,九三学社恢复了中央理事会,许德珩任主席。新的中央理事会在九三学社恢复工作、健全机构和发展社员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950年11月底至12月初,九三学社召开了建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工作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确定本社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中的中心工作,巩固与发展本社的组织。这次会议标志着九三学社迈进了新的历史阶段。

1952年9月11日至20日,九三学社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扩大)工作会议。会议决定九三学社中央领导机构由原来的理事会改为社会政治团体通常采用的委员会名称。

九三学社在参与恢复国民经济的同时,积极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美援朝战争、土地制度改革、镇压反革命等三大政治运动,以及“三反”“五反”和思想改造运动,积极迎接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群策群力向现代科学进军。

1956年2月9日至16日,九三学社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举行。许德珩主席在大会上强调,要在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方针下,根据需要与可能,作出具体规划,努力发展社的组织。此后,九三学社根据中共中央统战部精神,大力推动组织发展工作,成员数得到较快增长。

此后,九三学社广大社员努力工作,为国奉献。黄汲清、谢家荣为摘掉我国“贫油”的帽子实现石油自给,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陈芳允、程开甲对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周培源顶着压力上书周恩来并发表文章,就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赤诚进谏;谭其骧倾注多年心血主持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取得了人文社会科学的重大成就。

投身改革开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迈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也开启新的篇章。在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指引下,九三学社进一步明确性质、地位和使命,组织不断发展,社务工作趋于活跃。全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任务,自觉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护国家安定团结的重要力量。

1977年冬,九三学社组成了由许德珩、周培源、潘菽、茅以升、严济慈、孙承佩等参加的临时领导小组,着手调查、了解成员情况,组织成员学习有关方针政策,整顿加强各级领导班子,重建一批基层组织,九三学社的组织活动开始逐步恢复、发展。

图片

1979年10月,许德珩(左)和周培源在九三学社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亲切交谈。

1979年10月11日至20日,九三学社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举行,许德珩继续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在许德珩主席的带领下,九三学社协助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关于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建议》《关于中年知识分子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建议,发挥智力优势,开展支边扶贫、科技咨询活动,工作领域逐步拓宽;九三学社社员王淦昌、陈芳允与王大珩、杨嘉墀等四位老科学家联名给中共中央写信,促成对我国高科技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863计划”的出台。

1987年12月28日至1988年1月2日,九三学社七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大会接受许德珩辞去九三学社中央主席的请求,一致推举周培源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在周培源主席带领下,九三学社就国家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等问题组织专题调研,反复论证,提出《关于三峡工程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大西南连片贫困岩溶地区脱贫与振兴经济建设报告》等深有影响的建议,深入开展科技服务、支边扶贫工作,在实施“星火计划”、医疗服务、资源开发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图片

1951年,吴阶平(中)率领手术队驻守后方医院,积极抢救治疗伤病员,成绩卓著。

1992年12月26日至30日,九三学社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举行,选举吴阶平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在吴阶平主席带领下,九三学社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关于保护和建设好延安革命纪念地的建议》《关于切实做好我国农业“入世”应对准备的紧急建议案》《关于东西部开展科技合作的思路与对策案》等受到高度重视的建议,围绕西部大开发、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科技优势,“三九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图片

2003年7月,韩启德(右)考察青海生态保护工作和青藏铁路沿线环境保护情况。

2002年12月3日至8日,九三学社第八次全国社员代表大会在京举行,选举韩启德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在韩启德主席带领下,九三学社大力实施人才强社战略,积极探索推进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发挥优势,抓住重点,提出了《关于加大“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的建议》《关于解决国企退休科技人员待遇问题的建议》《关于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问题的建议》《关于把握机遇,走中国特色低碳发展道路的提案》《关于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建议》等产生重要影响的建言,塑造了“百名专家进乡村入学堂”“九三院士工作站”“亮康工程”等多个具有“九三”特色的工作品牌,积极参与抗击“非典”、汶川特大地震等抗灾救灾工作,为奥运会、世博会的举办贡献力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对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多党合作制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为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7年12月3日至7日,九三学社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举行,选举武维华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在武维华主席带领下,九三学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爱国、民主、科学优良传统,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履职尽责,着力建设政治坚定、组织坚实、履职有力、作风优良、制度健全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开创了九三学社事业的新局面。

图片

2018年11月29日,九三学社中央与海南省政府“九琼合作”签约仪式在海南举行。武维华与海南省政府省长沈晓明代表双方在协议上签字。

在参政履职方面,围绕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教育事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文化发展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通过“直通车”、专题报告、提案等方式,充分发挥了建言资政作用。聚焦国家科技体系、国企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深入调查研究,通过举办科学座谈会、九三论坛等议政性会议集智聚力,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中共中央和国家制定政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在专项民主监督工作方面,将其作为一项光荣而重大的政治任务全力以赴。在对口陕西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中,累计开展专题调研33次,并就事关长远的重点问题向中共中央提出意见建议,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积极贡献。在对口四川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中,组织动员长江干流10省(市)社组织共同参与,组建百名社员专家队伍,建立健全沟通联络和协商机制,形成监督合力,为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贡献力量。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方面,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凝聚了九三力量、贡献了九三智慧;全面参与脱贫攻坚,开展省级层面的九地合作(签订“九琼合作”“九蒙合作”协议),深化科技服务,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自身建设方面,坚持以中共为师,持续加强班子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社战略,拥有一支较高素质的成员队伍,聚集起一大批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和专家学者。众多社员在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中国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卓越贡献。王选、黄昆、师昌绪、谢家麟、程开甲先后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淦昌、王德宝、邹承鲁、侯先光、陈均远、闵乃本、潘建伟等主持研究的项目分别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王弭力、万建民、丛斌、黄润秋等主持研究的项目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忆往昔岁月峥嵘,望未来任重道远。历经70多载跋涉前行,九三学社从一个建社初期数十人的学术性政团,发展成为目前(截至2022年6月30日)拥有30个省级组织,281个设区市市级组织、29个县级组织、7803个基层组织、超过20万名社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起点上,全社各级组织和广大社员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切实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光荣使命,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奋力谱写九三学社的新篇章!

(来源:《团结报》2022年11月24日05版, 作者:段正初)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潇湘中路70号
电话:0731-88854324
Copyright ©2018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员会 | 湘ICP备15014209号-1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