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三难”问题
文章来源: 原创 作者:本站 时间: 2010-10-08 00:00:00解剖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三难”问题
九三学社岳阳市委 杨善
发布时间:
中小企业融资难确实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近年来,国家采取许多措施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但融资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具体分析,主要是以下“三难”。
1、银企合作兑现难。在一般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出于贷款安全性和效益性的考虑,往往难以跳出扶大扶强的惯性思维,对于民营小企业的信贷请求很难给予积极性的考虑。他们感到:一是对民营小企业放贷风险大,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资产少等弱点,一般没有有效资产的抵押,也很难找到符合担保条件的担保人;二是对中小企业贷款监督成本高,中小企业单位分散,贷款的管理和监督费用一般比大企业高;三是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在我国还没有建立,中小企业生存周期相对比大企业短,无法评价与预期企业的经营状况,就无法评价与预期企业的信用。因此,现有的金融机构出于对自身的经营风险及成本原因,一般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即便是中小企业经营效益好,也很难办理贷款。
2、政府要求落实难。在现实的政府行为中,一方面比较注重高科技、高产值、高税收的大、中型企业,政策倾斜方面也主要停留在扶大扶强的层面。民营小企业规模小、产值低、税收少等弱势,就其单个来说,它对于地方经济总量和财政税收总量没有很大的占位份量,即便它们在安排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起了大作用,也容易忽略它们的贷款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尽管政府一再强调银行要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借贷,但是银行对企业贷款的基本宗旨是既要支持企业发展,更要对资金风险负责,不存在对政府要求和行政行为负责,所以,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放贷,往往是政府喊的凶,银行难行通。
3、银行放贷到位难。正是由于民营小企业显现的种种弱点,地方银行对他们的放贷也十分谨慎,贷款额度小,审批周期长,急需要资金的时候难得放下来,等到贷款下来又往往错过了企业发展的急切机会。虽然地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已经出现,但由于成立时间不长,对本地区民营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掌握不是很明了,在担保调查、资产评估和介入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很大,加大了企业贷款的成本和审批周期,难以缓解企业季节性(特别是农副产品原材料收购时节)的资金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