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转型升级战略

 文章来源: 原创 作者:本站 时间: 2010-12-22 00:00:00 

我国科技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转型升级战略

 

九三学社湖南工业大学三支部    熊勇刚

发布时间:2010-12-22

 

我国科技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科技发展已经处于新的历史起点,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概括地说,主要有3点:

第一,我国科技投入产出总量开始进入高位、高速增长期限。

第二,我国科技引进已经处于高端区域。

第三,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仍处于第三量级。在现阶段,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简单的数量差距,而是一种级差。如果把世界科技发展水平大致划分为3个量级,最高级是美国。无论是从量的角度还是从质的角度,美国不仅绝对领先我国,而且也遥遥领先其他发达国家。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的突出问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运用科学发展观来分析我国科技发展现状,可以发现有4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创新结构不合理,重大原始创新不多。缺乏重大科学发现。

缺乏重大技术发明。

二是产出结构不合理。

三是科技发展不平衡,创新活动覆盖率较低。

四是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研发不平衡,内资企业创新效能较低。

我国科技发展转型升级战略

要解决科技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工作,促进科技发展转型升级,从数量扩张型向内涵发展型转变,从投入拉动型向生产消费型转变,从单纯科研型向研发经营型转变。

一、制定和实施国家研发战略。

二、制定和实施国家科技振兴产业战略。

三、制定和实施国家技术转移战略。

实现转型升级战略的措施建议:

一、建立有最终用户的科技公共投入机制。国家科技公共投入机制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改革先研发、后产业化的研发模式,在研发的起点就引入最终用户,用企业机制运作研发项目、研发、生产、经营一体化。凡是有国家需求的项目,都要实行此种改革。

二、设立“产业集群创新重大专项”。科技项目是政府最基本的科技政策工具,但“产业集群创新重大专项”不是单纯的科技项目,而是由科技部门主导、科技部门与经济部门共同制定和实施的产业创新项目,是科技与产业捆绑式的专项。这样的项目就在产业中,没有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问题。

三、对基础研究实施积极的投入政策。必须改变企业只搞开发、不搞好基础研究的状况,重点支持企业的基础性研究和竞争前技术研发,以及大学、院所有望形成新兴产业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对大学、院所自投的基础研究经费给予永久性免税;对企业基础研究项目给予财政补贴,有的可以由企业承担50%资金。鼓励产学研共同投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发达是创新型国家的本质特征,也是所有跨国公司的基本特征,基础研究不发达,只能跟踪模仿,无法形成新的产业及其技术轨道。

四、以开发类院所为主体建立我国的研发产业。开发类院所第一步改革的定位是企业。经过30年改革,我国开发类院所面向市场、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一支专门力量。开发类院所下一步改革的定位应是研发企业。要以开发类院所为主体建立我国的研发产业,拓展企业技术创新内容。但是,现在开发类院所的生产结构不合理,技术性收入仅占10%左右,产业化收入达70%80%之多,研发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对实体产业发展的贡献不够。必须改变开发类院所技术收入畸低和产业化收入畸高的结构,对开发类院所承担的通用技术研发给予财政补贴,或对研发成果实行政府收购;对技术交易免税。

五、成立国家技术转移机构。该机构负责促进包括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在内的各种技术从科研单位向企业、区域的转移扩散,以及企业间、区域间的技术转移扩散,制定技术得到科学界多数人的支持。进化论把唯物论引入人类学,从根本上否定了神创论和皇权神授的观念,在自然科这和社会科学中引发了一场激烈的革命,点燃了全世界从新的角度研究生命科学的热情。

经营政策,负责技术市场监管,提供统计、信息和咨询服务;开展企业技术需求调查,组织技术转移可行性评价,跟踪调查技术转移后的使用情况。公益型技术和共性技术,由政府资助企业推广使用,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或对最终产品实行价格补贴、政府采购,培育成熟的市场。

六、建立内资企业、外资企业研发投入联动增长机制。目前,出现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研发中心的态势,外资研发经费还会有很大增长,这是值得欢迎的。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建议我国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研发投入采取2:1的比例,即外资企业研发经费占我国企业研发经费的1/3左右,不宜超过40%。应在这个比例上实行“盯住”的研发投入机制,内资企业研发经费与外资企业研发经费挂钩,二者共同增长、协调发展。实现这一机制需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促进内资创新主体加大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各级财政也要为投入的“盯住”机制提供保障。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潇湘中路70号
电话:0731-88854324
Copyright ©2018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员会 | 湘ICP备15014209号-1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