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县域工业园区需要科技创新

 文章来源: 原创 作者:本站 时间: 2010-12-22 00:00:00 

株洲市县域工业园区需要科技创新

 

九三学社株洲市委

发布时间:2010-12-22

 

7月中旬,九三学社株洲市为围绕中共中央关于“关注民生,保稳定,保增长”的精神和中共株洲市委、株洲市政府提出的打好“三大战役”的工作目标,结合社市委2010年工作重点,组织社员,深入基层,对株洲市县域工业园区进行了调研,以园区攻坚为主线,针对科技创新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座谈和走访。对现状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形成一些初步的思考和建议。

目前我市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已成规模,但依然存在着严重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可以用十六个字加以概括:“招而不商、引而不资、创而不新、圈而不建”。而这十六个字归根到底还是园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执行力不足所导致。

一是招而不商,空中楼阁

招而不商,是指园区园区大范围的全面招商之后,以优越的招商条件,却难以得到外部商家的青睐。缺乏外地企业青睐投资无从谈起,缺少投资,就更加谈不上科技创新。从之前的数据不难看出,株洲市工业园区较多,产值不小,但大多数园区处在没有外地厂商投资,全靠本土企业输血的尴尬境地。其中较为典型的株洲高新区,旗下分割为若干个小园区、拥有为数众多的高科技企业,却大多是“出口转内销”模式,即从城市三个区已经成熟的工业企业中切块,以分支企业和创新基地的名目形成园区主体产业链条。因此,除尚未产生效益之北汽控股外,其他知名企业如时代电动、钻石刀具等,均是株洲老工业企业的分支,所产生的GDP,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看似偌大一个千亿产业集群,其实都是靠着河东的老牌工业企业输血,等于是将河东的产值蛋糕切了一大块放在河西装点门面,但对于全市经济总量增长,裨益不大。

二是引而不资,画饼充饥

招商难之外,引资对于株洲各园区来说,也非易事。结合调研和平时之所见,园区最常见的一个宣传就是将阶段性引资成效作为重点进行报道。但仅仅通过报道的材料就不难发现,突出报道的成效,其实大多数都是投资意向,也就是有意投资,但未必投资。以渌口经济开发区为例,签约引资8家,协议总投资4.7亿元,表面看来8家有6家开工在建,加上在谈项目20多家,10家有入园意向。但调研发现,所谓在建项目,有不少都是圈而不建,有一土胚房在划定的项目用地之上,就可算建设。而从整体上看,在株洲市众多工业园区之中,类似铝扣经济开发区这样以投资意向混淆到位资金的情况比比皆是,通过偷换概念,表面上看起来园区经济一片繁荣,一场投资签约会,众人皆大欢喜,园区完成引资任务,企业超低价格、微末保证金拿到圈地,留作储备。实际上,有几个投资意向最终从意向变为现实?更有甚者,有些园区为完成任务,拉来企业反复签约或夸大投资规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投资,科技创新同样是无源之水,一样是画饼充饥式的奢谈。

三是创而不新,纸上谈兵

即使是在园区内真正投产开工的企业,其实要科技创新也有极大难度。其原因在于园区的思维定势已经形成,许多园区在规划之初,就不是朝着科技创新这一方向发展的。如渌口开发区定位为以发展服饰加工、珠宝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对于该县来说,可安排就业过万人,是一个德政工程。但不可否认的是,劳动密集型与资源集约型原本就是不会有交集的平行线,想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就不要奢谈科技创新,渌口开发区充其量只是粤港澳代工企业之内地延伸或迁移版,对与解决当地就业问题有利,但对于提高株洲科技综合实力只能说无害。

纵观整个株洲市园区建设,在“创”这个字上提得非常之多,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健康食品四大主导产业,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节能环保三大新兴产业集群,都一直作为产业创新方向被株洲各个园区反复提及和宣扬。可实际上,株洲的园区只有创,而没有新,多少有点空口无凭的味道。与国内一流的上海张江科技园相比,株洲园区新产品新技术新发展均少之又少,互联网经济下的“轻公司”模式,株洲一个都没有,时下国家提倡的物联网技术和应用,株洲的园区还没提上议事日程。目前所拥有的创新技术,依旧是时代的电动车、331之航空发动机,不过是老技术的升级版本。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这些创新成果,其实归根到底也并非园区所独享,不过是从老牌企业的技术力量和研发上摘了桃子。

四是圈而不建,低碳无烟

株洲的一些新建园区,高唱低碳经济的高调,却貌合神离,这是株洲园区工业又一个颇为显著的弊端。以云龙示范区为例,两型园区的名头极大,以低碳经济这一时髦名词委主要特色,但低碳经济却没有丝毫发展迹象,整体上依旧只是一个农村。整个园区,不是没有吸引到投资,只不过前来投资的,大多数的目的都是为了圈地,来发展房地产而不是发展工业。这一点,不难从云龙示范区创立以来的对外宣传上看出端弥。云龙示范区创立一年来,从企业引资过亿,但除了还左右摇摆的华强工业园外,其他的投资者,大部分都是房地产企业,都是以投资为名,抢先在未来可能高速发展的黄金地段圈一块沃土,然后等待观望,如果园区建设成功,则全力建房,以高价楼盘牟取暴利;如果园区发展缓慢,则圈而不建,以少量资金长期持有,敬候佳音;如果园区发展失败,其结果就是这些以圈地为实的企业撤资还地,全身而退。其风险之小获利之大,可见一斑。

所谓低碳,恰恰就在圈地之上。不仅仅是云龙示范区,全市各个园区,都有相似的情况,有的开发区,企业没几个,企业的招牌却有一大堆。政府出钱出力协调矛盾,从而平整出来的建设土地,几近送给了房产商。马路两侧,到处都是某某单位建筑用地的围墙和公示牌,以及一些无人居住之毛坯房。这样的原生态园区,自然不会有碳排放,更谈不上什么污染。而这样的围而不建格局,也同时让真正有意前来投资的科技创新企业不敢轻易进驻,毕竟黄金地段都已经被圈地者先行划占,可供其他投资者的选择太少,对投资的吸引力自然也就薄弱。最终结果将是,工业开发区沦为房产开发区,大量楼盘建起,良田沦没,空置率高涨,企业有名而无实,科技创新更无从谈起。

以上诸多问题的根源就在执行力不足之上,这些问题充分暴露出了园区经济上,负责具体指导、宏观调控和整体规划的部门,对于园区发展缺乏足够远见,一味的以完成任务和指标为重,而缺乏科学发展观下的长远规划,从而导致园区在整体发展上走向误区,这种野蛮生长的结果也导致了园区经济杂草丛生,直接挤占了真正重头的工业发展的生存空间,也直接导致了科技创新能力的疲软。而要打破园区发展的瓶颈,解决科技创新乏力的僵局,关键还是在如何提高执行力之上。因此,我们建议:

一、加大自我营销力度,让名声彰显于外

园区招商引资能量不足的一个关键就是宣传力度不大,名声不够彰显。现在我市的园区,基本上属于墙内开花墙外不香。由于主管部门对于自我营销的认识不足,不善营销,缺少规划,对外部企业难以产生吸引力。

园区最典型的营销手段,就是园区“千部共一套”招商手册,政策相似、规划雷同、主攻无向、五行不定。任何外地企业,面对纷至沓来的招商计划书,恕难选择。

因此要强化招商引资,必须有特色营销为主攻方向,多方布局,可借助园区企业成长的典型案例,借势宣传园区作为产业孵化器的效能。同时园区在营销上还要注重集群效应,可以全市园区整体捆绑营销,形成效应,形成一个营销下的株洲园区品牌,如借助5115工程的名牌,突出工业株洲的整体效能,从而为园区招商形成良好的舆论铺垫。

此外,园区自我营销必须走出株洲,如渌口工业园主攻《株洲晚报》宣传,可株洲晚报的能量辐射不过株洲近郊而已,根本不会影响到外地企业。因此应该要有大营销思路,通过国家、省级媒体进行宣传,策划大型活动进行营销、通过网络等新兴媒体进行互动推广,从而让株洲园区的吸引力扩张到最广大的范围,从而将“长尾效应”发挥到极致。

二、提高差异发展强度,使实力凸显于内

解决外部吸引力的问题,不仅仅自我营销要跟上,自身规划建设也需要全力施为。正所谓筑好梧桐巢,引得凤凰来。可目前,株洲市不少园区无未来长远之规划,不知是走向风电光伏清洁能源还是发展CBD中央商务区,抑或选择重工业基地还是推动轻加工集群规模效益。其结果就是梧桐巢尚未搭好,就希望凤凰来栖,真正迎来了凤凰,才根据凤凰之喜好,制定园区方向,结果园区建设真正本末倒置了。

要让园区的内功修为加深,必须分众,以差异性发展来推动各个园区向着不同方向,全速迈进。所谓差异性发展,是指以各个园区之特点,详细分类,如航空科技园主攻航空及其周边产业,陶瓷工业园则只吸纳与之相关产业,一专而不多能,以集群效应,让产业上下链条形成联动,并引发规模效益,让园区真正具有活力。同时针对薄弱环节下重药,如株洲有千金药业却没有与之配套之产业集群,未尝不可结合荷塘区的地缘优势和物流优势,建立一个生物医药物流工业园,把株洲整个医药行业以千金药业为主整合起来,将产品链扩展到药食、药饮、药用,如哈药集团一样,最终形成千金药业集团和与之配合的强大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应严加考核入园企业资质,不为片面追求投资而放任自流,谢绝皮包公司入园,谢绝在园区办企业,仅为享受优惠政策,而无一实体在园区,无一投资在园区,依旧如故在沿海大中城市登台亮相的企业。对园区管理部门,同样要明晰考核,不能以引资意向为考量,而必须坚持用已实际到位率为标杆,以拉动经济指数程度为依据,不做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波将金村”,从而让园区真正拥有活力,而不仅仅是纸面上的蓝图和远景。

三、提升服务管理质量,内外必须兼修

园区管理部门应该强化执行力建设,在管理和服务两个方面做到内外兼修。用最优质的服务和管理来体现执行力,也体现自我营销的实质内涵,体现差异发展的最强扩张力。

其一是敢于自曝家丑,接受监督。将历年撤资情况列表公示于外,让外界进行监督,从而达到知耻而后勇的效果。要敢于对园区内“招而不商、引而不资、创而不新、圈而不建”的典型企业进行曝光,通过舆论监督的手段,打压这些投机者,而让投资者更加放心大胆的来园区投资建设,发展生产。

其二是敢于破格引才,广建智库。将引进人才和行政管理脱钩,大胆启用年轻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力量,以“海星模式”这一新颖的管理体系,将“抓大放小、宏观调控”的思维引入园区规划建设中来,破除园区在人才培养上的陈腐习气,打破论资排辈的格局,唯才是举。同时要广开言论,让园区干部职工、企业中层,为园区发展建言献策,提供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并建立园区智库,邀请国内外经济学、社会学和科技界的专教授来园区诊脉,以高峰论坛的形式,彰显园区知名度,并实实在在为园区发展提供科学蓝图和规划,从而为差异化发展中,不至于偏离发展方向,保驾护航。

其三是敢于打破藩篱,和谐发展。针对株洲市园区经济中河东输血河西,老企业入驻新园区的现状,要想短时间内改变它,还有一定难度,这不妨引入“飞地经济”思路,打破园区与园区、县区与县区之间的藩篱,把“飞出地”方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互不隶属的“飞入地”方的工业基地,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持续或跨越发展的经济模式。通过“飞地经济”,全面推动新老企业、新旧工业园区之间的良性互动。

唯有如此,出重拳,下猛药,用自我营销、差异发展,服务管路并举的方式,以真低碳代替真圈地,以真投资代替真投机,才能终结“招而不商、引而不资、创而不新、圈而不建”的发展顽疾。唯有园区攻坚始能不再是纸上工程、画饼充饥。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潇湘中路70号
电话:0731-88854324
Copyright ©2018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员会 | 湘ICP备15014209号-1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