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坛的褶皱里触摸生命的重量——读《我与地坛》有感
文章来源: 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员会 作者: 时间: 2025-07-03 00:00:00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九三学社组织的凝聚力,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员会微信公众号推出《读书分享》栏目,分享部分机关干部和社员推荐的优秀书目和读后感,引导广大社员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形成积极学习的良好氛围,以读书促进履职创新,推动湖南九三学社事业不断发展。
在地坛的褶皱里触摸生命的重量
——读《我与地坛》有感
书籍:
《我与地坛》
分享人:
刘艳红
社郴州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于1991年发表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史铁生在20多岁风华正茂时因双腿瘫痪,在找不到工作和出路的绝望中,与地坛结缘。他常摇着轮椅去地坛,在那里排解苦闷,思索生命的意义。
散文第一部分写他与地坛的渊源,地坛的荒芜宁静给予他心灵的慰藉,让他领悟到生命的律动与永恒。第二部分写母亲,通过回忆母亲无言地帮忙准备轮椅车、在家门口张望等细节,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与愧疚。第三部分描写地坛四季景色的变化,蕴含着生命哲思。第四、五部分叙述园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如终日散步的老年夫妇、相互关心的兄妹等,引发他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第六部分采用与园神对话的形式,围绕“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我为何要写作”等问题,将情绪推向高潮后又归于平缓。第七部分是对园子和人的回顾,思想升华,探讨生命运动中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全书以地坛为载体,将抒情、写景、叙事、议论融为一体,表达了对母亲的追思,对苦难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追问。
翻开《我与地坛》,看到的是史铁生摇着轮椅碾过地坛潮湿的青苔,那个寂静的园子便不再只是古老的皇家祭坛,而成为了一面映照生命本质的镜子。在《我与地坛》这篇散文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残疾人与命运的抗争,更是一场关于存在、苦难与救赎的哲学对话。这本书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内心深处关于生命意义的困惑之门。
一、地坛:沉默的精神原乡
地坛的四季更迭,是史铁生生命的隐喻。春天祭坛上空漂浮的鸽子哨,夏天满园子草木竞相生长的响动,秋天落叶铺就的金色地毯,冬天雪地上的脚印与月光,这些看似寻常的景象,在他笔下都成了疗愈心灵的良药。他写道:“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地坛的永恒与坚韧,恰恰成为了对抗命运无常的精神依托。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史铁生完成了对自我的解构与重构。他遇见了晨练的老人、唱歌的青年、长跑者,这些陌生人的身影如同散落的星子,照亮了他生命的暗夜。地坛教会他,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完美无缺,而在于每个平凡瞬间里迸发的生命力。
二、母爱的褶皱:静默中的惊雷
书中最动人的篇章,当属对母亲的追忆。史铁生用克制的笔触,勾勒出一位隐忍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当他在地坛徘徊时,母亲“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她不敢直接阻拦儿子,只能在园子里悄悄跟随,又在儿子看不见时默默离开。那些没有说出口的牵挂,那些欲言又止的担忧,都化作了地坛角落里的叹息。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这句话字字泣血,道出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永恒遗憾。母亲的爱像地坛古老的城墙,沉默而坚固,直到她离去后,史铁生才真正读懂其中深意。这种遗憾与觉醒,让每个读者都能在字里行间看到自己与父母的影子。
三、苦难的辩证法:在裂缝中寻找光
史铁生对苦难的思考超越了个人悲情。他在地坛中领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种对死亡的豁达态度,反而让他获得了生的勇气。他没有将残疾视为人生的终点,而是把它当作重新认识世界的起点。书中那些关于命运的诘问,最终都指向了对生命更深层的理解:正是因为苦难的存在,幸福才显得珍贵;正是因为残缺的真实,完整才具有意义。这种辩证思维,让《我与地坛》超越了个人叙事,成为一部具有普遍启示的生命之书。
合上书本,地坛的意象依然在脑海中盘旋。它提醒我们,生命的答案不在远方,而在脚下的土地;不在完美的幻想中,而在接纳残缺的勇气里。史铁生用他的文字告诉我们:当我们真正读懂了苦难,也就读懂了生命的全部诗意。愿我们都能在地坛的启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