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民主大旗,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文章来源: 原创 作者:本站 时间: 2013-05-10 00:00:00 

 高举民主大旗,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邵阳学院    周竟成

 

    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同其它社会相区别的内在属性,是社会主义根本特征与优越性的集中表现。社会主义本质是对社会主义的深层思考,是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尽管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必要继续加以深化。

    一、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探索不断深化

    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没有使用过“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术语,但他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作出过丰富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构想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有计划的进行社会生产,没有商品和货币;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国家开始消亡;个人将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论断,提出:社会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突出了生产力的作用;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政治特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集中表现在理论与实践中的“斯大林模式”:高度集权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单纯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大一统的计划经济+单纯的按劳分配。

    毛泽东同志继承了斯大林模式,将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看成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政治上强调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必须继续革命。

    邓小平同志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艰苦探索,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科学的、精辟的、创造性的概括。邓小平摒弃了过去长期离开生产力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改善而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优越性的思维方式,从比生产关系更深层次的生产力层面上着手探讨社会主义的本质。在南巡讲话中将社会主义本质概况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不足

    马克思、恩格斯将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到科学理论,实现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但是,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因此社会主义只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要多个发达国家共同革命才能取得胜利。马克思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描述都是针对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而言的,由于认为落后国家不能建立社会主义,因此马克思没有也不可能对像中国这样生产力落后国家建立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作出描述。

    列宁实现了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列宁立足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落后国家、在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取得胜利,并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得出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提出了“一国胜利说”,并在实践上领导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列宁没来得及对落后国家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作出系统的探讨就过早地去世了。

    斯大林过高估计了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忽视了经济文化不发达带来的种种问题,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原则当成教条,片面强调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将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形成了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高度集中、文化上高度单一的斯大林模式,窒息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进一步探索。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邓小平实现了将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飞跃。邓小平从动态的角度,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把发展生产力和增加人民收入作为压倒一切的标准,从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内在依据(即社会主义优越性)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区别上来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认为社会主义优越性在于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以更深刻的视角、更科学的方法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使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境界。但是,囿于当时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未能从上层建筑的角度去探讨社会主义的本质。

    三、高举民主大旗,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1.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指导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及随后的一些著作中,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副清晰的社会结构图:人类社会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又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社会意识分为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其中具有区分社会性质作用的是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将社会生活概况为三大领域:经济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文化生活领域,即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分为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和观念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在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根据以上原理,我们可以看出,对一个社会形态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生产力、经济基础、国家政权。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制度(社会形态)变化发展的深层次根源,经济(生产关系)是社会制度的基础,国家政权是社会制度的集中反映。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就必须首先从这么几个方面来探讨。根据这几个社会制度的基本决定性要素,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规律为指导,遵循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本思路,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们可以将社会主义本质概况为:“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达到共同富裕。”将实现人民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既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要求,也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2.顺应世界民主化大潮,丰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世界政治民主化趋势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正全面建设宽裕型的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总体来说已经由为生存而奋斗转变为追求现代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带来的美好幸福生活,民主、自由、人权成了广大人民孜孜以求的向往和追求。可以说,没有现代民主,没有人民当家作主,物质生活再丰富也不能称之为幸福的现代生活。我们不能老是停留和满足于生存权与发展权,我们要更进一步发展人民的政治权利、公民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温家宝总理提出的“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承诺。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的经济改革成效辉煌,但是,过去很多被经济高速增长所推迟和转移的社会矛盾和经济问题,已经不可能再靠经济体制改革来化解和消除,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正在放慢,社会矛盾也处于高发期,解决这些矛盾,必须依靠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正如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3月14日答记者问时所指出的,“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实现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释放广大人民的活力与创造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实现人民当家也是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要求。政权的根基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以谋求人民群众的最大幸福为宗旨。共产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不仅不会损害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相反会使共产党获得广大人民更广泛的爱戴、拥护,使自身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

    3.九三学社应该高举民主大旗,推动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深化。

    九三学社创办伊始就高举“爱国、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出了“促进民主政治之实现,争取人民之基本自由”的政治主张。但是基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与中国国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九三学社在推进民主建设方面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没有施展出一个全国性政党应有的能量。今天,世界民主化大潮风起云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即将加速前行,这一时代背景为九三学社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作为倡导民主与科学的九三学社应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高举民主大旗,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展现自身推动中国现代民主建设的意志和决心,既推动自身地位的发展,也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既展现自身的理念与风采,也造福中华民族。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潇湘中路70号
电话:0731-88854324
Copyright ©2018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员会 | 湘ICP备15014209号-1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